李涵 邓兴华
当前,成都进入推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迎来以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和赋能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近年来,成都聚焦建圈强链重大任务,已确立12个产业生态圈、26个重点产业链,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入围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都市圈等重大战略目标,成都要塑造城市新优势,持续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增强链主企业的根植性,以点带面促进中小企业凝聚发展,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建设成为一座赋能企业发展的有“度”城市。
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
【资料图】
培育企业创新深度
从产业演变历程来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产业新优势。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兴起,与实体产业生态圈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生态变革,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方向。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超大城市,充分发挥其市场规模优势,有利于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截至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总量已经突破两千万,位列全国第四;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七。超大城市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为数实融合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海量数据的产生,助力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另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边际生产成本,促进数实融合。
成都要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速研发创新。一是抢抓“东数西算”战略机遇,依托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纽带节点,构筑具有蓉城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圈,打造数据、算力、算法及应用资源协同的企业创新生态。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数字技术变革,支持企业瞄准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三是建立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机制,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集群式发展,推动更多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
增创开放经济新优势
提升企业合作黏度
成都依托“两场一港”枢纽优势,加快建设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开放通道,推动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提升,持续释放开放经济活力。截至2022年底,成都已与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商贸往来,与100多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有319家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外贸增速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居前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高水平开放,而以高水平开放增创开放经济新优势,有利于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是产业建圈强链。产业生态圈是产业链经营发展的土壤与环境,产业建圈强链的关键在于培育一批区域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及其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协作配套过程中不断向链主企业靠拢,有利于提升企业合作“黏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成都要注重培育开放经济新优势,打造立体、开放的产业生态圈和创新产业链,重点抓好链主企业引育工作,着力提升企业合作“黏度”。一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依托,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的思路,打造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有效缩短供应链距离,提高产业的本土根植性,增强企业合作的生态黏性。二是加大链主企业招引力度,实施链主企业招商引资行动计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关键环节,建立目标链主企业数据库,形成链主企业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发挥链主企业的产业链整合链接作用,以创新链为牵引动力,以产业链为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要素支撑作用,推动链主企业四链深度融合。
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助力企业感受温度
当前,成都正以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培育营商环境新优势。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使企业专注于国内外市场开拓和产业升级,致力于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顺畅进入与退出,会有效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对技术热点的快速响应。
从营商环境1.0版到4.0版,成都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正式实施,标志着成都营商环境5.0改革开启。成都坚持主动靠前服务,把支持企业发展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更好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构建建圈强链企业服务新机制,打造特色产业营商环境。围绕准入、准营、运营、退出等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成都不断优化对企服务,通过政商恳谈会、“12345”亲清在线等形式,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做优做强。
成都要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助力企业感受到政策“温度”。一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产业全周期愿景规划,全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做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支持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企业信心,激发企业活力。二是推动形成宽容失败、敏捷治理的新兴产业治理体系,完善产业基金投资评估机制,建立更加多元的企业风险投融资体系。三是优化政企互动常态化平台建设,完善“12345”亲清在线服务机制,聚焦企业所需所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细化配套措施,强化跟踪评估,持续提升政策精准性实效性。
厚植人才聚集新优势
刷新企业发展高度
产业生态圈核心人才总是集聚在产业机遇充沛、生活质量高、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圈中。成都都市圈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普惠性生活性服务业有机共生,产业人才“访、游、业、居、育、学”需求与产业发展机遇同频共振,形成有效富集高势能人才常来常往、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持续释放人才集聚优势。2022年,成都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人才总量达622.3万人,居全国第4位。
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底气”。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有效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高端人才资源与产业建圈强链高效协同,通过深化产才融合塑造人才聚集新优势,为发展赋能增效。
人才素质高度决定了企业发展高度。成都要厚植人才聚集新优势,谋划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刷新企业发展“高度”。一是围绕重点产业链,探索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机制,统筹高端人才常态化引进渠道建设,以市场化、全球化、专业化方式共建人才引进网络。二是构建“建圈强链”人才专门服务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核心骨干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岗位分红、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制度。三是发挥成都“科技+人才+产业”协同优势,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形成“5+N”产学研全链条人才图景,更好支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Copyright 2015-2022 现在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5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